[壹柒肆]球員選秀最終會回歸到市場機制
近期弄得沸沸揚揚的就是台灣籃球的近況。
-
最早約二十年台灣籃球是以CBA職業籃球賽為主(也就是裕隆恐龍、宏國象的時代),後來CBA結束後,台灣籃球就順應產生一個(半)職業SBL聯盟(當時比較有名的就是裕隆、台啤、達欣與璞園球隊的接續),近一年 黑人 陳建州 執行長用他個人的人脈與團隊,依序建立起第一年的 P.League+ 職業聯盟(熟知的富邦勇士、夢想家、領航猿與攻城獅等球隊),今年又有另一聯盟的成立 T1 League,等於現在台灣籃球有三個聯盟,總共預計超過十二支球隊以上。
— —
問題的癥結點:網友認為 T1 League的成立加入是為了瓜分 P+League的市場,然後T1 League提出要與SBL與 P+League聯合選秀,但P+League並未同意,選擇由市場機制決定。
— —
關於這件事,我想分享幾個觀點:
-
1.市場的餅是隨著資金投入壯大,伴隨而來的本來就是競爭。
我不認為T1 League的加入是壞事,站在台灣籃球產業發展的立場,企業投入資源越多越能擴大市場,站在球員的立場,從大學畢業後能夠選擇的工作機會越多,而且是真的能夠養家活口的工作(我認識一些厲害的HBL/UBA球員選擇一般職場工作,而不是籃球)。
這就跟產業,電商銷售在過去10年擴大,光是momo與Pchome的前兩大年營收就超過千億規模,還有蝦皮、露天等,10年前有人想過跨入電商銷售嗎?市場機制是這樣,不怕競爭,只怕贏不了,自然而然營收就會呈現市場反應,而消費者就是球迷,持續提升內容才是各家要經營的,pchome率先帶出24H到貨,momo可能能夠有全台最低價又快速送達的商品鏈,這些本來就是市場競爭。
-
2.競爭聯合是一種手段,但除非你是領頭羊
老實說,我覺得由市場老二跟老大說「我們合作吧,共創市場」,老大只會跟你說「神經病」,你看過哪個市場是老二在跟老大談合作,幾乎都是老二跟老三合力迎擊老大、老大併購老三加大與老二的差距,這是很自然的市場。
這個位置我覺得大家可能沒有意會到這個手法,全家會去跟7–11說一起合作擴大市場?Pchome會跟momo說一起合作找員工嗎?Uber eats會與foodpanda說聯合徵才嗎?我想這就是我所看到為什麼黑哥回應選秀會回到市場機制的主要原因吧(當然這是先進者與後進者的差異)。
-
3.不同的企業文化,吸引不同級別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