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柒參]出版產業版圖的逆境

因為有FaceBook的朋友,讓我看到了這篇貼文,自己的工作範圍屬於數位行銷領域(Digital Marketing),包含數位溝通、廣告、社群、電商經營、APP、CRM等線上工具的應用,並成為輔助業務與實體門市的市場運營,透過工作上的經驗,我更更深知線上生態環境的順境與經營模式,但另外身為出版圈的一份子,我嘗試著使用產業版圖來思考其中的差異。

「疫情」只是加劇了產業的變化,其實從大概5–6年電商版圖開始清晰之後(我記得蝦皮在2015年進入台灣市場、momo電商在2016年超過200億,那時候營收還僅次於Pchome、Pchome當年還和ebay推出露天拍賣迎戰、16年還有戴勝益先生的益品書店與誠品信義店開幕),通常只要產業有二至三強位置確立,並且具有一定規模營收,就代表這樣的消費者市場是確立的。

消費者的線上購物經驗甚至更早,那時候書籍起印量我相信雖有影響,但不至於到三位數的窘境,冷門的書籍至少還有千本印刷量,實體書店開始出現微幅的變化,只是應該還是具有一定的能耐,但我覺得改變業績、退書都只是結果,重要的是過程變化,我比較習慣站在消費者立場與公司立場去思考這樣的逆境:

-

1.知識學習的方式改變

現在我們談自學、談創業、談職場,已經不是從前那套學習套路(南陽街補習班、書店一條街買工具書回去操作、一定要有當地的老師才能上課),我記得我寫過 藍偉瑩 老師的演講中的一段:現在要學習一件新技能,你會怎麼開始?我相信超過80%以上會說:「Google查,然後去上課」。

電子書、線上學習已經行之有年,只是人沒有外在的逼迫,但我相信有許多人只要開啟電腦,就能學到許多新東西,而書籍某種程度扮演著學習的路徑之一,有一部分看書的消費者都是要學習新知、有特定目的購買書(軟體書居多)、甚至是作者出書只是要最後要銷售「線上課程」的手段,所以書籍在消費者的角色定位改變了位置。

現在學生的學習,只靠課本跟參考書的時代過去,取代的是科技和線上學程才有辦法反應,一人一平板會越來越成為常態,會改變的不只是學生和學習,還有學校與老師(這個故事很長,下次講,我看到 #經營學校如同經營品牌#每位老師都是補習班老師和自媒體)。

-

2.書籍的定位與調整

這點是我進入成為作者的時候持續思考的事情,「書籍」的定位是什麼,他有點像過往的唱片,藝人依舊在、但大家聽線上音樂、但唱片還是會賣,但是開始不是唱片,而是驚喜包(各位應該很久沒有去唱片行,一張比一張華麗,送的東西一個比一個多),購買變成是對於歌手的支持與收藏,而不是歌,某些書籍也變成這樣,是對於作者的支持,但是不一定是對於內容的支持。

#的確有一群人持續支持閱讀,這一群人依舊認為「閱讀」是知識的來源,而且普遍有在買書,多數還是具有相關職業(例如老師)或有一定的生活水平的人(這不是引戰,也不是要說偏鄉的資源問題,而是一直…

--

--

鄭君平 Oscar Cheng

負責科技服務業CRM專案兼集團總部高階主管的簡報幕僚,曾任職於ASUS Channel Marketing部門與ACS Custom台灣區營銷與藝人客群經營。專注在品牌溝通專案、數據解讀與簡報提案策略。 演講、分享、專欄合作,歡迎來:www.facebook.com/oscarcheng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