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柒柒]【 關於出書這件事 】

這幾天看到 王永福 福哥所寫的「你不該出書的3個理由」與「你應該出書的三個理由」,我想應該身為書籍出版圈的大家都很有感,無論是你是作者、出版社或通路。

如果用投資報酬率的概念來看書籍市場,我想版稅、時間成本與市場池子,都會告訴你出書不是一個具有極佳投資報酬率的「賺錢工具」,尤其版稅比例8–12%的均值,想像一下,這就像你賣一樣商品,利潤占比只有一成,而且還不包括人事成本與變動成本等,你覺得有辦法賺錢嗎?

-

但因為自己身在行銷與業務相關領域,我的邏輯永遠是:

生意永遠不能只看自己的那部分,商業提案也是,永遠都要思考到對方,而整個占比中,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權衡,才是你該清楚知道的法則。

— — — —

如果出版社幫作者出書,我們用一本書100元來思考:

這大概有10元會當成作者版稅、現在通路至少都要79–9折不等,所以至少會扣掉20元作為通路折扣、但是這裡沒有包含上各大通路的利潤(假設15–20元好了),以上可能就接近一半50元的佔比。

剩下的50元,我們來談談剩餘的成本,「印刷成本」、「庫存成本」、「人事成本」、「管銷成本」、「通路洽談」、「現金流」,光這幾件事就可能足以吃掉超過30%-40%的空間,而且還是印出來的至少要六至七成要銷售出去。

#庫存是壓力,尤其過去身處電商領域和產品設計製造,更清楚生產與銷售的關聯性,一個設計的決策錯誤,造就了莫大的退回數量,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那個可怕,也就是書籍印好要放哪裡?倉庫就是張開眼睛,每天的空間都要錢,然後也無法丟,因為還要保證通路有書可賣,「再刷沒市場」才是最可怕的事。

剩下10元或許是「利潤」,但只是表面上的占比,而且如果書籍銷售不佳,連攤提的機會都沒有,這個利潤一下子就會被庫存吃掉。

(好了,以上都是我夢到的,應該不準)

— — — —

所以,在我出書的過程中,我從來不覺得銷售的壓力在出版社身上,反而應該是在「作者」身上,的確作者是內容的產出者,但每一位產出者,都應該要為自己的內容負責,不能出完就拍拍屁股等錢進來。

在第一本書籍銷售的過程中,前幾個月我不是跟我的主編討論賣了幾本,而是站在她們的立場,確認如何損益兩平、如何獲利、如何找到行銷破口、找到通路的銷售手段、通路屬性討論,這些才是我認為的重點。

-

#生意跟商業提案一樣,只有一方好那不會成,唯有兩方都有錢賺,這才是生意,我的市場經驗是這樣告訴我的。

-

所以,第二本書我會出關於…,謝謝各位的支持。

--

--

鄭君平 Oscar Cheng

負責科技服務業CRM專案兼集團總部高階主管的簡報幕僚,曾任職於ASUS Channel Marketing部門與ACS Custom台灣區營銷與藝人客群經營。專注在品牌溝通專案、數據解讀與簡報提案策略。 演講、分享、專欄合作,歡迎來:www.facebook.com/oscarcheng0509